English

走进家庭精神病房

2000-11-24 来源:生活时报 本报记者 李海清 我有话说

“郜大夫,晚上一定要再来帮我劝劝女儿。”一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母亲含着眼泪拉着医生的手这样说。这是记者昨日在宣武区精神病医院采访社区精神卫生“预康”工程,随主治医生郜爱华家访时看到的动人场面。

为什么病人家属如此信任医生,将其视作老师和朋友?据郜大夫介绍,她们之间的医患关系已长达5年,病人与医院签有《社区精神卫生“预康”工程》合同书,她是这位病人的“责任医生”。这位患者大学一年级时患精神分裂症,现在病情已基本得到控制,今年10月刚刚结婚,男方是一个同龄的外地打工人员。

此次医患双方的见面使郜大夫心里感到十分沉重。她说,这小两口在蜜月内性生活过于频繁,女患者身体素质较差,现在十分虚弱。尽管婚前她已千叮咛万嘱咐,正值秋冬季节和服药期间千万不能怀孕,但还是难免有落下的事儿。现在,女患者的母亲已是束手无策,怕女儿因此旧疾复发,要是为此住院,又不可避免一笔几千元的住院费和治疗费。

据郜大夫介绍,婚姻不和谐是造成精神病复发的一个主要原因,“预康”工程对此十分重视。责任医生有时要说服得到良好康复的精神病人家属,不要轻易抛弃他们,要给他们最大程度的理解;有时则要一一教他们谈恋爱的技巧等进入正常生活的能力。

作为一个集预防、医疗、康复和社会化管理于一体的精神疾病防治管理体系,“预康”工程以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为工作准则。像郜大夫今天家访的这位患者,由于家住宣武区,每年只需支付300元钱,不但可以享受12次当面指导,还可以得到一份科学的康复计划,此外,需住院治疗时可得到优先安排。对于区外病人和区内有高血压、糖尿病等躯体合并症的病人,与宣武精神病院签定此类合同则需交600元。

宣武区现有190多位病人与该院签定“预康”工程合同书,郜大夫和她的同事们为此牺牲了自己的业余时间和双休日。郜大夫并未因此感到伟大,因为她早已将自己负责的30多位病人视作亲人。“现在养成了看报先看广告的习惯,我将招聘人员的条件与我的患者对号入座,督促其在符合康复标准、达到工作能力以后回归社会。”有的人在她的忙碌中终于有了一份可心的工作,而对于大多数病人来讲,一些单位宁愿给他们支付住院费都不愿为其提供400元的最低生活保障“每月只有200元,怎么活呀!这些领导只需省下半顿饭钱,就能减缓病人的贫困程度,但他们不愿意!”郜大夫谈到这里有些气愤,“精神病人是弱者,弱者也是人,为什么得不到人的尊严,这些单位的领导真该好好想想,谁都有患上精神疾病的可能,他们为什么不能理解这个问题?”

“预康”工程还是远远不够的!郜大夫希望本报北京热线能协助呼吁:全社会的每一个人,都应该对精神疾病患者多一份理解和支持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